新消费品牌的三板斧,可别砍错啦!!
新消费品牌的三板斧,可别砍错啦!! 新消费大潮汹涌。今年618,各平台榜单都出现“一代新人换旧人”的景象。
新消费品牌的三板斧,可别砍错啦!!
新消费大潮汹涌。今年618,各平台榜单都出现“一代新人换旧人”的景象。
天猫共有459个新品牌拿下细分类目TOP1,去年双十一,这个数字是360个。
京东新品在整体成交额中占比较去年增长60%。而且京东这个新品,不仅是“新款产品”或新品牌,更是完全创新的新品类。
大量新消费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批量崛起,有人总结他们的成长路径,在营销上有统一的三板斧:
乍看确实符合我们对新消费品牌的基本印象——社交平台上铺天盖地的网红推荐,这是内容流量;头部主播的秒空卖爆,这是订单转化——倒也没跳出电商基本的“流量-转化”逻辑。
但真如这个总结所说,三板斧下来一个新品牌基本就有了雏形吗?
1
我们可以倒推一下。
为什么很多新消费品牌是从小红书,知乎火起来的?是微信,b站,抖音的用户不够多,不如小红书知乎活跃吗?
显然不是。
完美日记当年选择在小红书铺笔记,是因为当时大家都在投微博微信KOL,把报价炒得太高,顶峰事件是2016年4月,Papi酱的首条广告招标会拍到2200万。完美日记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大量报价便宜的小红书KOC,以量取胜,吃到了流量红利。知乎也是同理。
完美日记做出来后,大量品牌闻风而来,把小红书KOC的报价,尤其是美妆类博主的报价炒高了十倍有余。
现在盲目冲进小红书铺几千篇笔记,不是等着被割韭菜么?反正被割的肯定不少,“供应链”都成熟了。
你说KOL太贵,投KOC划算,那其他平台肯定也有中腰部KOL嘛,为什么一定要是小红书,知乎呢?
中国人有句老话,庙小妖风大(用在这里非贬义)。
5000篇笔记投到微博微信,和投到小红书,产生的影响截然不同。内容营销本质也是广告,按照广告理论,只有达到一定的信息投放密度,广告的效果才能最大化。
但是站在平台的立场,一个完美日记刷屏了,引来了千百个想制造同样刷屏效果的品牌,还起步就是五千篇,除非你走了官方渠道(要么签广告,要么分成),不封你才是怪事。
已经有大量品牌试错过了。
有的铺了七八千篇素人笔记不被收录,还有的花200万找了200多个KOL(这在小红书算头部了),结果也跟没铺一样。
无论是小红书还是知乎,随着平台对营销内容的管控提高,以及用户标签、推荐算法的变化,品牌声量的规模化都不再是5000篇笔记,2000篇问答简单的量的堆砌。
2
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上述“三板斧”本身有个重大的逻辑漏洞:它只告诉你怎么“花钱”,却没告诉你怎么“赚钱”。
假设你有钱可烧,还幸运地躲过了割韭菜,投小红书知乎KOC的效果都可以,也成功被薇娅李佳琦pick了,然后呢?年终一算账,最多是打平。这不是一个新消费品牌有了雏形,这是KOC们又多了一个“打工仔”……
但你说这三板斧完全是胡说八道?新消费品牌的崛起没有共性的模式可复制?也不尽然。只是如舟行河中,套用5000篇小红书笔记这种表面化的操作,无异于刻舟求剑。
首先我们要搞清的是,新消费品牌相比传统品牌,为什么在营销上会有显著的区别。
这本身也是个大话题,业内很多人都讨论过,我们可以直接上结论,因为消费人群变了,Z世代的媒体偏好和购物偏好,让传统电商营销的站内三板斧“淘客钻展直通车”无法第一时间占领他们的心智。
而这几年正是代际交替的时间窗口,Z世代逐渐走上舞台,成为消费主力军,错失了这个先机,很多品牌突然就被老化了。
典型案例是受代际交替影响最大的母婴行业,前几年孩子王还是母婴之王,突然就被更懂社交玩法的babycare抢了先。
新消费品牌的批量崛起,有营销路径创新的很大功劳。从本质上说,他们真正的三板斧应该是——全平台种草,强渠道转化,私域留存复购。
从单一平台运营向全平台运营转变:种草在小红书抖音快手,运营在天猫京东,私域在微信。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渐渐形成海陆空三军配合作战的打法。
3
为什么这么说呢?
种草就像海军,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是海洋,强大的海军可以将品牌的战斗力无限延伸,最大范围地影响潜在用户。
在新消费的三板斧中,种草可能是难度最大的一板斧。选择哪片海域,如何靠有质量的内容掀起风暴,面对茫茫的信息海洋,并不是简单的小红书5000篇,知乎2000篇,刷就完了。
艾瑞咨询在最近的一份新消费报告中就指出,随着内容供给的日益饱和所造成的用户鉴赏能力与获取习惯的改变,KOL营销中对内容的要求出现精品化、个性化、互动性、参与感等特征。
啥叫饱和的内容供给?就是现在网友常说的“恰烂饭”。
别管你投KOL还是KOC,哪怕平台开绿灯给你狂推,千篇一律的“恰烂饭”内容用户不买单,投了也是白投。这和完美日记当年以量取胜几乎完全相悖。另外个性化也是需要高度注意的点,现在平台的流量分配与用户标签和算法密切相关,没有针对性的内容,即使走平台付费都推不出去。
说新消费就得投小红书、知乎?这当然也是偏见。只不过小红书的社区氛围与分享消费更契合,也就是上图中“在哪里投放”所说的“场景”。
在小红书,用户会欣然接受被刷屏安利某个新品,因为TA就是到这看看有什么好玩东西可买的。但同样的用户,当TA在微博想看娱乐八卦社会新闻时,被刷屏安利产品,就是明显的打扰。言下之意,以量刷屏的种草,即使依然可行,也只适合在小红书做。
如果种草顺利,接下来该转化了。
找薇娅李佳琦这样的头部主播带货,就像空军突袭。空军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快。以前新品牌要想在行业崭露头角,需要等待时机,可能是双十一,可能是冠名某个重要活动晚会,这种机会并不常有。借助上薇娅李佳琦直播的话题效应,新品牌得以快速崭露头角。这和以前品牌千方百计要进KA其实是一个道理。
种草可以在小众人群,转化必须拉到天猫京东这样的主流电商渠道。一方面是基础设施完备,基本盘放在这里更安全。另一方面,论品牌的成长性,通过小众人群撬动大盘,天猫京东也提供了更大舞台。
之前有个段子,分析不同平台商家的特点,其他平台商家可能最看重短期能赚多少钱,天猫商家别看眼下不咋赚钱,内心却有个世界五百强的梦。
最后,是私域留存复购,这就像陆军,是人类最古老的战争形式。虽然看起来没有海军空军炫酷,但是最终决定胜局的,往往还是陆军。
种草和直播,强推出的巨大声量和销量,给外界制造了一个新消费品牌崛起的印象。但做不好私域留存复购,终究是一个依赖外界输血的品牌。从向平台买流量到向KOL买流量,只是换了个“老板”打工。
好消息是,从Z世代的消费偏好来看,打造官方私域不仅是品牌的需要,也是用户的需要。
中国移动研究院最近针对年轻男性的一份消费调研报告显示,官方私域正品和质量保证更能激发用户的购买欲。这在某些品类上表现得非常突出,如高达46%的男性用户会从品牌官方小程序、公众号、官网等官方私域渠道购买潮鞋。
私域的黏性,体现了品牌文化的感染力,以及产品本身的竞争力,这些都是品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从某种角度说,也是检验品牌是否具有品牌力的办法。
可惜的是,现在很多商家习惯了依赖平台做生意,反而丧失了直接面对客户的能力。也有人误以为私域就是加私人号拉群,搞社群运营,结果发现人员成本太高,群活跃不起来,产出覆盖不了成本,就放弃了做私域。这是天大的误会。
私域不等于社群,对不同品类来说,私域的运营重点也是不同的。有的可能是做复购,有的可能是做裂变,前者的运营对象是用户,后者的运营对象则是经销商和团长,听起来完全不是一回事,但都属于私域运营。核心应该是利润的自我掌控。
可以反问一下,如果没有自我掌控利润的能力,做品牌与做白牌的差别是什么呢?不能只是披个品牌的外皮,为他人做嫁衣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