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叔「八点一刻」官方分享:普通人如何用“个体户思维”度过可怕的2022年
倪叔「八点一刻」官方分享:普通人如何用“个体户思维”度过可怕的2022年 这周二,2022.5.10,倪叔受到微信视频号官方活动:八点一刻邀请,做了一次主题名为:
倪叔「八点一刻」官方分享:普通人如何用“个体户思维”度过可怕的2022年
这周二,2022.5.10,倪叔受到微信视频号官方活动:八点一刻邀请,做了一次主题名为:
《普通人应该如何度过2022年》的主题演讲
最终观看的人数超过了10w,意外的完成了出圈,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倪叔。
因为那一晚上的直播,流量逐步推送的,有一些晚来的朋友,并没有听到全部的内容,表示非常惋惜,希望能听全所有的分享内容。
因此,倪叔在这里将为直播准备的1.2w字的逐字稿分享在这里,希望对于有需要的朋友会有所帮助。
————————————————————————
大家好,欢迎来到微信视频号官方活动:八点一刻
很高兴有机会,在今天有机会与你相遇,我叫倪叔,是今天的分享人。
因为是官方活动,今天应该会认识很多新朋友,大家可能不那么熟悉倪叔,所以呢,在今天分享的最开始,倪叔想先简单的讲讲自己的故事:
我叫倪叔,一个出身于湖南五线小城安江的小镇青年,而且也因为小时候没有得到良好教育环境与自身贪玩的因素,所以顺利成章的成了一个“三本学渣,如果放在今天或许我连读大学的机会都没有…
这原本应该是极其平庸的人生故事,但后来的发展证明我似乎有一点“好运气”
18岁那年,我立志要成为一个作家;
22岁那年,我大学毕业,报着跟着作家更容易成为作家的心理,投身于财经作家吴晓波老师麾下;
23岁那年,吴老师和我说:灵气你还是有一些的,但一个不懂商业的大学生来写商业这事很扯淡,我转身加入真正做商业的阿里巴巴;
27岁,我四年升了三次职,实现年薪百万,同年创立公众号@倪叔的思考暗时间;
31岁离职创业,到今天我已经坐拥全网数百万粉丝和20多人的品牌营销团队了;
当然,这离真正的成功还有十万八千里之遥,但相当比于2010年刚来杭州,连一件800块钱的冬衣都买不起,为了节省房租只能住在公司食堂的少年,这一路走的很远了…
2022年,是我离开阿里创业的第4个年头,也是我感觉创业以来最艰难的时刻,疫情,战争,股灾,经济大环境,教育双减,互联网反垄断,房地产放缓,等一系列因素的叠加,造了一个极其复杂的2022年;
相信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22年都不容易,疫情带来的限制,经济下行带来的失业裁员等等纷杂而来,而倪叔今天的分享主题呢:
就是想陪大家聊一聊:咱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如何面对困难的2022
上一次让倪叔感觉到这么难的时间是2018年的10月份,当时倪叔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放弃自媒体,留在阿里or坚持自媒体创业
当时我已经通过兼职方式运营自媒体两年了,在业内已经有了一些名气,但如果还想往上走,则需要更大的投入,否则凭借“白天上班,晚上写稿”的兼职状态是不可能从诸多的自媒体之中脱颖而出的,而同理兼职的状态也会限制我在阿里的投入,很难在阿里激烈的业绩考核压力之下保持发展,因而我个人很清楚到了2018年,确实是一个应该有所决断的时刻了。
但创业这件事,让我觉得很为难,一方面2018年是经济已经开始展露颓势了,在这个时间点创业是否正确?另一方面,对于倪叔我这样毕业就进了大厂的人来说,虽然和朋友喝酒吹牛逼的时候也会说自己有创业的梦想,但真正落地的时候,就会发现:你不知道应该如何落地?
阿里已经是一个如此庞大而成功的商业体了,倪叔对我自我的认知不过是员工中比较出色的一个,但和马云那样的企业家相比相差十万八千里,即使还没有开始,你也知道自己很难创造一家和阿里同等级的企业,那既然无法走回曾经的高度要如何开始创业呢?万一失败了呢?
就在我万分纠结的时候,我看了很多创业前辈的心路历程,其中有一个叫做龚文祥的人给我了很多启发,虽然龚文祥这个人很有争议性,做的很多事情我也并不认同,但不得不说在创业这件事上他的思路很独特,也是倪叔今天想分享给你的。
龚文祥曾经是中国知名电商平台华强北在线的总经理,而且在微博时代呢被称为电商四杰之一,是电商行业颇具影响力的人物,经常出席各种行业论坛,当时的他看上去是非常光鲜的。
但他自己对于这一段创业经历的评价极低,甚至认为愚蠢,因为这一段创业很多事情都是为了面子,不够务实。
比如说:它们选在位置最好的CBD开公司,一上来就招募了百人团队,这样子创业,虽然也拿了融资,但每天一打开门就有50w的费用要出去……
这样子创业虽然看上去很成功,但实际上非常被动。
而且它们做的是TP代运营生意,虽然代运营都是非常好的品牌,但总归来说是「先干活后收钱」的乙方工作,最后甲方一拖款,它们的资金链就断裂了……
而人要是倒霉起来啊,喝凉水都塞牙,创业失败之后呢,龚文祥又遭遇了离婚,所以刚刚创业失败的龚老师呢又搞了一个净身出户,手上真的一分钱都没有了,还是靠给儿子办满月酒收了100w彩礼钱作为再次创业的启动资金。
所以,这一次龚老师吸取上一次的教训,研究了一个不会失败的创业方法出来:
这个方法就是:
“采取个体户的方式,低成本生存”
第一年不招人,也不租办公室,就去咖啡馆办公,每天办公的成本就是一杯咖啡的费用;
然后老板本人用微信连接客户,选一个垂直且重度细分的领域,提供毛利率大于50%的服务,这样子从第一天开始公司就是赚钱的;
而创始人通过微信售卖如果跑通了模式,跑通了闭环,你再找人放大,只要严格遵守了“量入为出”,先赚钱再花钱的原则,创业就不可能失败。
而这一套“务实到了极致”的创业方法,对于当时在大公司工作了7年的倪叔带了非常大的冲击。
在倪叔过去的意识里,创业就是轰轰烈烈,要做一番事业出来的大事,是不成功偏成仁的壮举。但正因为想的太好,反而无法落地,也无法回答如果创业失败了怎么办,这样的问题。
要知道,倪叔可是见过不少大厂出来创业最终失败,然后整个世界观崩盘,而不愿意出来社会工作的案例。
创业失败对一个人的精神冲击是极大的,但创业又注定是一胜九败,甚至是一胜99败的选择。
所以正因为成功率很低,因而创业老鸟们给的经验是:
先不要谈什么创业,什么事业,先做好一门生意;
也不要搞什么团队,什么办公场地,就从一个人一台电脑一杯咖啡开始,实实在在赚到钱,再来慢慢放大;
不接受什么先亏损后盈利,创业开始的第一个月就要盈利,只要你从第一个月就是赚钱的,那么后续就很难失败;
放低预期和动作的同时要放低心态,承认我们99%的人都是与融资上市敲钟无缘的普通人;
而在自己就是普通人的自我认定之上,学会不被自己过往的职业光环所缠绕,学会不在意他人尤其是同行的评价,专注于业务,专注于服务好客户,其他的不关心,不在乎;
要记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社会整体评价决定的,而是由真正认可你,愿意给你花钱的人决定的,就像薇娅李佳琦那样他不需要全社会的认可,但只要消费者信任愿意给它们花钱就可以了,其他不花钱的人的意见和态度都不用在意……
虽然这一套理论听起来非常简单,甚至和一些高大上的创业理论相比显得非常下沉,非常降维,但从倪叔个人的实践来看,确实非常务实,而且非常适合什么都没有的普通人来经营自己的一点小生意。
这一套方法虽然看上去很慢,但实际上很稳,而且如果遇上一些发展红利是同样可以做大的。
就在倪叔纠结创业与否的时候,龚文祥已经凭借这一套方法做到了10人规模可以创造5000w业绩的地步了。一个草根团队,每一年能创造数千万的利润,没有应收账款,不需要合伙,也不需要分割股权,公司老板一个人说了算,管理起来还不累,而员工也能拿到同赛道平均工资的2倍,虽然不是电视上的那种大成功,但已经是难能可贵的小而美了。
虽然2022年龚文祥老师已经宣布破产了,但这和他过往选择了微商这么一个有法律风险的行业有关,而他遭遇查税导致破产之后,又卖掉了会所,选择在自家办公,重回“个体户”模式,也是一个有意思的循环与轮回。
在龚老师的这套模式背后,一种务实到极致的“个体户思维”的经终贯穿其中,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当然,我说这些不是为了鼓励你创业,相反在倪叔看来,2022年最不建议的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是创业,第二件就是投资了。
2022年所面对的经济环境之复杂,疫情,战争,中美之间频繁摩擦,剧烈的国家调控,这些因素汇聚带来影响或许比2008年经济危机时的情况要更加严峻。
今年在倪叔的身边,裁员失业,创业失败,收入锐减,都在频繁发生,2022年对于我们来说:或许注定就是一个要面对失去和低谷的一年。
但正因为这样,倪叔才觉得有必要借助这一次直播的机会,将自身关于“个体户思维”相关的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
首先,“个体户思维”是一个非常适合低谷期运用的方法:
人在跌倒之后,往往想要马上站起来,这是身体的应激反应,但不一定是最佳的策略。
人在低谷的时候只有一件事是必须做的:就是以最低成本生存下来,然后重新积蓄力量,耐心等待新的时机。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倪叔的一些朋友都猝不及防的面临了创业失败和裁员失业,他们大多都是年纪在35岁左右,曾经也都具有大厂经历,享受过光环,但它们的人生体验里大部分都是得到,面对突然的失败和失去,心态是很难一下子平衡过来的。
其实心态上的“难”是卡住它们最重要的点,因为从事实上来看,在过往黄金时代里大家都还是赚到了一些钱,现在赚不到了钱,所遇到的困境顶天就是:卖掉一套还不上贷款的房产or接受自己12个月内没有收入就能解决的,远远谈不上什么人生的绝境,但突然陷入低谷带来的心态失衡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挫败感。
心态的失衡,很容易导致它们变得很急切,很想一下子搞一个大项目然后翻身,走出失业/失败的痛苦状态,变成了一种类似于负债者的心态,但往往容易乱投入,结果造成了更大的损失和陷入更被动的局面。
还有一部分人会陷入持续的迷茫与焦虑当中,因为它们发现自己想做的事情,自己没有能力做;但自己能做的事情呢,好像又已经被事实证明是无效的了,最终陷入一种“好像自己怎么挣扎都无法改变现状”的牢笼之中。
所以当我们在面对低谷的时候,一定要首先认识到:焦虑的反面是具体,而我们提倡“个体户思维”,回到个体户视角就是为了降维,为了回到具体的目标和事情上来。
焦虑往往就是面对一片由概念制造的虚无之海,感觉自己前路茫茫最终不知道如何踏出下一步,才能让自己回到过去的状态。而回归个体户定位,就是降维自己,放掉自我的光环与执念,个体户不讲什么未来,阶级,社会地位,就是踏踏实实的找一个能赚钱的事情,然后认认真真的把它做好,做到极致,然后随着你的努力,你的投入,就会慢慢的把自己从那个低谷期的焦虑与无助中抽离出来,而随着业务的增长,你的财务状况与生活水平也都会得到提升。
回归个体户定位,就是要将“务实”的精神发挥到极致,要遵循顺势而为的原则,既然我们在整个大环境都不错的情况下依旧走入了低谷,足见外部的风险是很大的。因而当外部环境进一步恶化的情况下,我们不可以盲目投入,而是先将自身的生存成本降到最低,当我们出于低成本,甚至0成本的情况下,那么首先就立于不败之地,再寻找可通过投入时间精力就能赚钱的高毛利业务,来赢取现金流。
这样“极端务实”“极端量力为出”的情况下,最糟糕的结果也不过是损失了个人的时间,而不会损失本金,不会加大家庭的财务压力,待到整个大环境改善,行业复苏,那么希望的曙光也就自然闪现了。
第二,从倪叔这几年创业的经验观察来看:个体户模式,会是未来5年的商业发展趋势
这意味着:你早投入,早按照这个模式来思考你自身的业务,就越早适应未来的商业环境。
回首过去几年的中国的商业环境发展,我们首先看到的第一个变化是:做平台的机会没有了
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马太效应严重,强者越强,第二名以后非死不可;所以在经历过20年的演变,诞生了BAT+TMD这6个平台以后,你会发现已经没有做平台的机会了。
这两年内容平台的机会消失了,教育平台的机会消失了,电商交易平台的机会消失了,细分交易平台的机会也消失了。
很多过去依靠小而美,垂直细分而存活的平台,随着流量被抖音吸附,也都逐渐走向崩塌了,少数即使完成了上市也依然处于市值跌去90%的悲惨状态,做平台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那么对于所有人来说,你的机会就只能成为平台上的一个参与者,无论你是在平台上卖货,卖课,卖服务,只要你没有成长形成独立的流量池,那么从本质上来说:这就是一个个体户生意。
其次,随着资本市场的凋零和中概股的集体阵亡,基于规模再去上市圈钱的方法已经失效了。
这带来的改变就是大家都开始从追求规模,转向于追求利润了。过去我们羡慕的都是有几百人团队的创业者,现在聊的都是什么项目可以只用5人,做到1000w利润,这就是典型的个体户生意。
未来的商业格局,会随着马太效应的作用力不断两级分化,要么成为千人以上,有资本支持的大企业,要么成为10人以内有利润支撑的个体户公司,而中间那些几十人公司:往往既没有规模,也没有利润,最终会被高昂的管理成本+日渐稀薄的人均产出所拖垮。
以国内的几家知名saas企业的人均产值来看,虽然都是上市公司,但实际上的人均产值还不到30w/年,从人力成本来看,公司是完全不可能从员工身上赚到钱的。
把公司做小,把业务做大,这最近两年很多创业者都非常认同的理念。
个体户模式就避免了:高额的人力成本与极高管理要求,在未来的5年,会越来越成为整个商业社会的常态。
第三,当下正是一个“个体解放”的时代,个体户虽小也是生意人,就是要将个人的商业价值挖掘到极限
听完前面的部分,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会说:倪叔,你说的个体化生存是不是就是:“摆烂”,把自己的预期降低,团队解散,然后做点小生意,蝇营狗苟,可以活着就行了。
倪叔说的当然不是这个意思,降低成本,降低预期,用最务实的心态起步,赚小钱,这是个体化生存的一部分,是为了调整好心态,放下所有可能阻碍我们搞钱的精神包袱,轻装上阵。
而个体户模式的另一部分,就是要以个体为出发点,本质上是把自身的当做一个产品,一个公司,一个知名品牌来运营的,展现实力是必要,满足目标用户的需求,吸引他们关注,传递给他们价值也是必要的。
我很认同一个说法:“只有破产的公司,没有倒闭的个人 ”
读库的创始人张立宪老师分享过一个故事,说他去请教一个创业很成功的杂志社老总,如何识人用人。
对方说了一个很重要的一条心得是:尽量不用媒体人,尤其是那些老部下。
这种说法让张立宪很是意外。直到对方解释:
当年纸媒红火的时候,那些以“名记”身份行走传媒江湖的人,既眼高手低,又好吃懒做,真的徒有虚名,名不副实。整天乐于听人恭维,忙于开发布会拿红包,急于炫耀自己社会关系之广,却连篇软文也写不好。
因此在他看来:这样的名记,是被他所在的媒体赋予的名声惯坏了,真招过来,既不好用,也用不起。
因而啊,别看有一些人拿着高薪,但实际上他个人已经破产了,只是供养他的平台还没有倒闭而已。
同样的,或许我们今天所在的行业,所在的公司的情况并不好,但这不代表我个人在商业上没有价值。
对于任何人来说:都要思考一个问题:那把名片上的公司名划掉,你还剩下什么?
中国的生意很多时候都源于人多,黄金时代之下,某些行业的需求爆增,做都做不完的时候,对人的要求是低的,一流的设计师能赚到钱,三流的设计师也有接不完的单,但那只是环境带来的。
当环境好的时候,会给一些鱼龙混杂、蜂拥而入的从业人员造成错觉,相信自己可以高枕无忧不思进取,甚至以为自己的钱都是凭本事赚来的错觉。
但往往,只有当危机来临的时候,一个人的能力储备、职业素养、知识更新、自我成长,才会被激发出来。
所以当面对2022年的困局的时候,我们要目光向内,把关注点从外部世界的改变,回归到对自身价值的挖掘与培养之上。
而在如何运用好个体户思维的这个方向上,倪叔有5个建议想要分享给你:
第一个,要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定位
从倪叔混迹新媒体行业和互联网行业多年的经验出发,在见过了那么多的大网红和成功人士之后,倪叔非常确定的知道:
没有人是完美的,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将自身的长板发挥到足够大。
不需要去补所谓的短板,只要把长板做到极限,就可以在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喂养下活的很好了。
但最糟糕的是:很多人一直不知道自己的长处是什么,尤其是女性;
往往男性用户因为很早就知道自己这辈子要面对很多奋斗的过程,因而很早就开始准备了,往往都有自己的爱好和专长。但很多职业女性到了生娃当妈的岁数,问起自己的爱好,发现只有:花钱,逛街,买包……
所以,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长版是什么的话,你需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1)你有什么?你会什么才艺?比如画画、唱歌甚至是手工活?
2)你会什么?你可以把什么事情做到超过90%的人?
3)你喜欢什么?在不考虑钱的情况下,你愿意重复一件什么事情?
如果你想明白了这三个问题,相信什么是你的长板就有方向了。
而要依靠长板塑造商业价值,面向市场呢,则还需要问另外三个问题:
1)在我想打造的领域里,有谁凭借XX能力在XX平台上成功了吗?
2)我是否能通过模仿和练习,培养这种能力的稳定输出?
3)我能否在这种能力中加入自己的特色或风格?
对于普通人来说,在建立自己的「优势模型」的时候,与其新手上路,天马行空,不如在自己的领域选择一个清晰具象的「对标人物」,毕竟很多普通人是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的,所以当他开始广泛学习的时候,很容易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学不到整体的逻辑,而当目标是一个具体而活生生的人的时候,你只要把围绕这个人的所有信息都吃透,体系自然而然就有了。
然后再刻意模仿,刻意练习,先模仿,最终再通过融合个人风格,实行超越。
下面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哈,我们从案例的角度来切入:
假设你设定的个人优势为:画画
其实整个市场上关于绘画的内容很多,行业角色很多,而对于新手来说,最容易卡壳的地方在于:
觉得自己虽然学了几年画,从经历来说是自己有沉淀的方向,但横向比对似乎水平上又还没达到开班收徒的水准,因此一做内容选题就陷入尴尬,不知道做什么细分定位好,感觉自己的比较优势并不明显。
但实际上,这是往往是知识的诅咒,也就是说啊,当你掌握了某个知识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这个知识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啊,于是你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
其实,一个卖空调的大妈掌握的空调知识就超过了99%的人,一个中介小哥对本地房源的熟悉程度超过99%的人,一个浙江大学的学生对于浙江大学的熟悉程度超过了99%的人。
其实任何一个,都能轻而易举的找出N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你的专业程度超过了99%的人,不要因为你圈子里的人好像都懂,你觉得全世界都懂。
要明白:任何一个行业,要入门很难,但是掌握了技能的你,却已经入门。要门外,还有无数想入门的人。
他们有些是刚开始学画的学生,有些是已经毕业多年,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念完的人。他们有些刚刚起步,有些因为各种原因错失了最好的机会,他们都需要有人带他们入门。
因而如果当你在某个领域已经有很长时间的沉淀,只是不知道应该如何放大自己的价值的时候,体系化的梳理行业内成长的必备技能,以「帮新人入门」作为切入点,吸引那些想入门的人关注你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你持续输出内容的过程中,除了小白会关注你,其实还会有许多企业里的人关注你,这个时候你至少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面向企业接单,插画、LOGO设计、广告设计均可;
第二种:制作面向小白的绘画课程,走知识付费路线;
第三种:定期开设绘画直播课,与粉丝互动,收点打赏。
而当你走通了:优势-定位-内容-变现的路径,你就发现即使脱离了你现在所在的企业,你也同样具备独立赚钱的能力;
第二个建议:拥有自己的作品,进而间接拥有自己的个人品牌。
倪叔,并不是要劝你和我一样来做自媒体哈,因为个人品牌其实应用的范围很广,就像川普为什么影响力这么大,甚至远大于其他的美国总统,就是因为他非常有意识的在经营个人品牌这个上古神器。
而作品的含义也非常广,很多人以为所谓作品是一本书,一节课,一个网络大号,其实并不是的,作品的涵义比这宽。
比如说:倪叔的朋友中,曾经就有人操盘过天猫双十一,这种极其牛逼的项目,那么这个项目经历就是他个人一辈子的作品,只要电商行业还存在,那么他走到哪里都少不了高薪厚禄。
而这个操盘双十一的经历,就是他的作品,也是他个人品牌的里程碑。
在今天,作品可以是一个方法论,可以是一个工作汇报,可以是一封求职简历,甚至是一个千万播放量的短视频。
你知道为什么那么多的社会精英,要去各种平台,各种大会,去做那些跨年演讲,就是他们希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自己。
一个专业人士,如果只在企业内部,那么就只有企业的人事和老板给他定价,而一旦他有了公开作品,就会有全行业的人来给他开价。
而一旦开价的人多了,你自然会产生溢价。这也是为什么作品会让你更自由、更值钱。
当人处在组织之内的时候,组织的使命就是:消除掉个人的特质,把人人都变成螺丝钉,这样才能达成谁走了都对组织没有影响的管理目的。
我们经常说自己是工具人,组织者把你当工具。这很正常,因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组织就是要做营盘,你是流水。
但塑造作品,塑造个人品牌,就是打造个人特质,正因为你和他人之间有绝对的不同,有明显的差异,才产生了交易互补的价值,你越是独特,你的商业价值就越大。
2022是做自己的最好时代。这不是鸡汤,而是非常冷静的商业法则。
各种社交网络,创作工具,本质就是对人的解放,那些活出自己人可以赚到钱。
虽然还没有那么显性化,但它是每一个人的机会。
大部分人会高估趋势到来的时间,却越低估它的长度。今天放眼看去,身边都是互联网的人,但你想过没有,互联网这个词在国内被人熟知,也才有10多年时间。
那树立个人品牌,创作个人作品呢?
现在虽然看上去非常微小,但只要你坚信它、坚守它,投入五年、十年,也会变得很不一样,甚至会超过你现在的职业带给你的价值与财富。
第三个建议:要把自己活成一支队伍
倪叔我个人觉得:2020-2022,这三年的变化会让我们有机会看到很多人间真相。
比如那些行业只是一时虚火,那些行业才有真正的需求支撑;
比如很多年薪百万,衣着光鲜的城市金领在突然遭受裁员之后,突然变得连生存自保都成了问题。
我曾经以为我那些年薪百万的大厂朋友能赚这么多钱是大厂给与它们的训练,经历和视野让他们具备了赚大钱的能力,但后来它们失业后的变化,个体之间的差异,让我明白,人才的含金量上有一个非常核心的差异:
就是这个人有没有“Hold住业务全流程、掌控闭环的“能力,也就是我说的一个人能不能活成一支队伍的能力。
这种能力有多大的价值呢?
记得好像曾经王兴讲过一个例子,在校内网时期,他们的创业团队,都是二把刀的大学生连着产品经理和开发一起在做,但在跟一家知名公司交流时,他发现,即便那家公司的程序员、产品经理都是名校毕业生,都很优秀,能力也绝对比自己要强,但同样的产品项目开发,他们一个人的工作效率产出仍然可能会是对方的5倍以上。
因为,对方的程序员们,一个人只管一个环节。
从A到B到C到D,每个环节都需要沟通,都需要对接,都需要等待,中间可能还有理解偏差,这些都带来了无形的损耗。
但如果有一个人能够Hold住全流程,这个流程将因此而大大提效。
能掌握闭环,就意味着这个人有完成从0-1的能力,而不是只能机械的按照公司的布局完成一个垂直领域上单点问题的人。
一个只能解决单点问题的人,很多时候是无法“造船”的,只能等待和寻找合适的船能栽自己上路前行。
而一个可以Hold住全流程的人,则任何时候都可以选择“造船”。
而拥有“造船”的能力,就拥有抵御洪水,穿越周期的能力。
第四个建议:拥有需求意识,要时刻追踪市场与客户的需求
需求意识,就意味着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商业个体,而不是某个组织里的工具人,真正的与整个市场建联,关注需求,就是关注交易,关注需求背后的生意机会。
比如说:关注老客户的新需求
原来的客户在新的背景环境下,有哪些需求发生了变化,就转身服务这个需求。
就好比说在双减之后,学科教育的培训已经不能做了,但用户培养孩子的需求不变,这个时候就会兴起很多以家庭教育为核心的培训需求,这就是老客户的新需求。
在客户的需求随着市场环境而变化的时候,我们凭借过去建立的信任关系,只要能提供与市面上水平平齐的供给就能找到新的生意机会,做生意的人都知道,相比于找新客户,老客户的维护成本更低,贡献度更大。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新客户的老需求。
比如一线城市现在滑雪、露营、剧本杀很火,马上三四线城市对应的业务就会很火,一线城市垂钓很火,马上三线城市垂钓就会很火。你完全可以把新客户的老需求重新做一遍。
这些其实都是普通人可以做的事情。
另外,即使不做生意,我们在上班的情况之下,依然要保有需求思维,因为给我们提供工资的不是企业老板,而是市场需求。
很多时候,当我们只局限在职场这个逻辑下面的时候,我们所有目标都是升职,但往往这是不利于个人发展的。
一个自媒体编辑,如果以升职为目标,该怎么发展呢?
一般人会从编辑到资深编辑,再到频道运营,最后做总编。
但聪明人,比如:公众号@餐企老板内参创始人秦朝就不这么想。
起初他在写餐饮行业文章时,发现了餐饮行业老板的焦虑。于是思考,为什么不为餐饮老板专门做一个刊物呢?就出现了《餐饮老板内参》刊物。
有了内容后,慢慢有人提出,我们不仅需要你的内容,还想见面,自然产生了《餐饮老板社群》。
等社群做到一定程度以后,老板们认为聊天还是不够,能不能请老师过来认真的分享一下你们做好的课程,于是就有了《餐饮老板商学院》。
秦朝的职业发展跟编辑的发展完全是两条路。
传统的路径是以升职为目的,在层级上爬的越来越高,等级越来越多。但是秦朝完全不是。
他文章服务的客户,有了餐饮老板的需求,就服务老板;老板的需求是看内容,就写刊物;老板的需求是看完内容想见面,就做社群;社群做完最后去教课。他完全是围绕客户去做专业。
这样的业务貌似充满了不确定性,却非常精确,因为客户需求是稳定的。反倒组织到今天是最不靠谱,最不稳定的,即使组织没死,也经常在调来调去。
所以千万不要以升职为目标,要围绕客户去做专业。
想明白能为谁提供什么价值,把这事儿给做透,你就有非常长久的商业价值,也不用担心所谓的35岁焦虑这些事情。
第五个建议:在所有的方法技巧之上,要拥有绝对的执行力。
其实在今天的网络时代,任何信息,方法与技巧,你都可以在网上找到。
现在这个世道,不管是来自家人扶助、社会救济,或者有基本社会能力的成年人随便找个工作,温饱都不会有问题,至少饿不死。
所以倪叔也会去说的:困难,究竟难在什么地方了?
在倪叔看来,今年社会上难的问题是:如何让一个小团队,一年赚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这个确实有难度,因为需要很多外部环境因素的配合,是一定有社会红利的参与才能获得这么高的溢价的。
但如果在年收入一百万以内,其实最关键的问题只是执行力而已,它甚至可以简化到一句话:
全网加微就可以了
在微信上做生意这件事已经被无数人验证过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天大家都在讲私域流量的原因。
把目标客户加到微信里,就能赚钱,这个道理我相信90%的人都懂得,唯一的问题是:你有没有真正的实践起来
聚会碰到一大堆人:加个微信吧!
网上看到个帖子,私信:加个微信吧!
评论区留个言:加个微信吧!
拿到一批手机号数据,想办法加到微信里。
直播间有10几个看客,加个微信吧!
把“加微信”变成你的口头禅,“加微信”就是生钱的咒语,只要每天念叨加微信3个字,我们就能持续不断去积累赚钱的机会。
为什么加微信这牛呢?首先,加微信可以增加信任,
微信里,有你的头像,姓名,朋友圈,好友能对你加深了解。
只要你稍微认真的打造一下自己的微信形象,就可以让一个陌生人用最低成本的方式信任你。
你只要加了我的微信,就知道我叫倪叔,知道我长什么样子。
如果你看了我的资料,你会知道我是湖南人,出生于1988年,在阿里待过7年。
你可以去看我公众号,就会了解我对互联网行业的认知深度
甚至你看了我写的一些人生故事,你知道了我的过去,我的创伤,我的梦想和野心,我受到的挫折和曾经的彷徨。
不管你是不是付了费,至少,你知道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了。
我有我的痛点,我有我的愿望,我有我的缺点和优势,我和你一样。
那么有一条,如果你遇到了商业上的问题,你或许就会想来找倪叔问一问。
21世界什么最缺?信任。
其次,微信能加深感情。
人与人的感情是如何增加的?
持续不断的点头之交+偶尔为之的深度沟通。
现在大家都是活在网络里的状态,我们会在现实中碰面的人是很少的,当大家缺少了强制接触的场景之后,现代人的交往就变成了朋友圈里的点赞之交和偶尔的深度互动。
在持续不断的口水话的基础上,你的好友在未来的某一天,总会有一次碰到事儿了。
碰到事儿了,需要帮助,这时,就是深度沟通的机会。
一次深度沟通的机会能够让平时的点头之交变成深度好友,让关系从量变到质变。
在微信上,持续不断的口水话也迟早会换来深度沟通的机会。
在过去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或许就只能服务周边的10-30个的熟人,但借助微信,我们可以同时维系1万,3万,30万个点头之交,这就是生意的底盘。
而微信最好的地方就在于:触达客户是免费的,因为朋友圈是免费的,私聊也是免费的,你只需要不断的通过朋友圈告诉别人你是卖什么的,不断的通过私聊加深你和目标客户的信任
好友认识你,熟悉你,信任你,然后早晚有一天,有需要你,然后就会给你钱,生意就算做成了。
微信好友的好处就在于,每天触达,365天,天天能触达,不用多花钱。
天天发,夜夜发,积累势能,把你的特点,技能,你的诉求烙印到好友的大脑中。
他会在需要你的时候,自然而然的想起你,这个时候钱就来了。
因此,有时候真的不用琢磨什么创业项目好挣钱,而应该琢磨怎么加微信。
在硬实力面前,奇淫巧技都是垃圾。
看看你自己的微信好友,只有1000个人,你赚什么钱?
你研究转化,研究项目,研究话术,研究产品,研究到天昏地暗,你还是穷。
把微信好友搞到1万人,3万人,10万人,100万人。
你做什么都能发财,随便发条朋友圈就是几千几万的收入。
如果你觉得你在2022年,你遇到了困哪与问题
那么,翻盘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把微信好友数量翻10倍。
从石器时代,到信息时代,从来没有任何工具能像“全网加微”一样让你同时维系上万的好友关系。
全网加微,就是全网收集信任。
全网加微,就是全网收钱。
而你说这个东西难吗?
从理论和道理上来说很容易,但做成的人并不多,难就难在执行力这个问题之上。
所以要面对,危险的2022年,我们一方面要找到自己的优势,找对方向,同时要用绝对的行动力才能帮助我们走出低谷。
在经济失速,红利灭失的2022年,如果你还在用赚快钱,求发展的思路去规划今年的话,那么估计你很难做到不受伤;
2022年是一个,以注定要面对失去和低谷的一年,要知道:外部世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这一年,我们要学会慢下来
一方我们要学会向内探索:我们如果能够放下快速赚钱的执念,以长期主义,匠人精神的方法去看待自己的发展,去真正的规划属于自己一生的事业,那么这可能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会用更加灵活更加务实的方法去生存,降低成本,保持探索,建立个人品牌,创造美好作品,与整个市场建立联系,用具体和降维去对冲未来的巨大不确定性。
活下去,是2022年最重要的精神纲要。
不管你经历了什么,用个体户的方式活下去,低成本的,极其务实的活下去;
只有活下去,就有希望,挺过去了危机,才有谈未来的可能;
就像《功夫熊猫》所说的那样:
昨天已经是一段历史,明天还很神秘,但唯有今天是神给我们的礼物,像珍惜礼物那样珍惜今天。
活在当下,这就是倪叔今天想分享给你的主题内容
普通人,应该如何度过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