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莱克斯内部重组战略转移 严防欧洲中东非洲阵地失守
2017年高光之后,伊莱克斯迎来了更强劲的竞争对手。
伊莱克斯全球经营重心正在发生变化。
11月3日,据欧洲媒体报道,伊莱克斯集团正在重组并强化其区域业务。从2026年1月1日起,现有的欧洲、亚太及中东和非洲业务部门(BAEA)将拆分为两个独立区域——亚太地区(APAC)和欧洲、中东及非洲地区(EMEA)。伊莱克斯集团将从2026年起,进一步加强其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市场的布局。

此次内部重组的目的有三:
一是提升区域市场的可持续盈利能力,稳固基本盘;二是通过组织架构调整,提高执行效率;三是强化区域协同效应,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百年品牌的光荣与梦想
1919年诞生于瑞典的伊莱克斯,曾深刻影响了欧洲乃至全球家电行业。它不仅改变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也为家电产品注入了人文关怀与设计理念。
然而,商业的进化是残酷的。当日本、韩国和中国品牌相继崛起并在全球市场渗透时,伊莱克斯这位欧洲“百岁老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亏损、重组、裁员、战略收缩,成为伊莱克斯这几年绕不开的关键词。
因此,放弃部分“投入回报低”的市场,集中力量强化自身优势区域,成为伊莱克斯捍卫基本盘、避免市场失守的理性选择。
历史上的高光时刻
与其说这次聚焦欧洲、中东和非洲是战略转移,不如说是被市场所迫的自我修正。
2010年至2017年是伊莱克斯的黄金时期。期间,公司在全球范围迅速扩张,实现了规模与效益的双增长。
2017年,伊莱克斯营收约1219亿瑞典克朗(约142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并被《福布斯》列入“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榜单。
据Euromonitor与Statista数据显示,2010~2016年间,伊莱克斯的全球市场份额仅次于惠而浦,位居全球第二。2016~2017年,其净利润连续增长。
其中,2016年北美市场收入约占集团总收入的35%,欧洲占30%,两大市场的利润率均维持高位。2017年净利润约49亿瑞典克朗。
谁给伊莱克斯带来了压力?
2017年高光之后,伊莱克斯迎来了更强劲的竞争对手。
2018年起,以海尔、海信、美的和TCL为代表的中国家电品牌在欧美市场加速扩张。
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18年海尔在欧洲空调市场份额达到9.5%,仅次于日本大金工业(14.9%);
同期,海信在美国的自主品牌销量同比增长57.5%,在欧洲增长14.1%,在南非增长41.7%;美的集团当年海外收入达1104亿元,占总营收的42.17%;TCL海外市场销量占比超过六成,年销量1821.4万台,同比上升29.5%。
虽然海信与TCL在欧洲的白电业务起步较晚,但增长迅猛,对伊莱克斯、惠而浦等欧美品牌造成了明显冲击。
叠加2019年全球经济放缓与原材料价格上涨,供应链成本全面走高。
拼价格、拼速度、拼灵活性、拼供应链管理,伊莱克斯在这些环节上均难与中国品牌抗衡,这成为其命运转折的起点。
为什么要退出亚洲?
严格来说,伊莱克斯并未“退出”亚洲,而是调整重心、收缩战线。
在亚洲,伊莱克斯仍在泰国设有工厂。但2023年,其在东南亚与澳大利亚的业务下滑明显。2024年,公司关闭新加坡区域办事处,将亚太、中东及非洲区域管理层迁至泰国。
2025年上半年,海尔、海信、美的、TCL在欧洲市场的家电业务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如果伊莱克斯继续沿用旧有的组织架构,其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可能会被进一步蚕食。
这系列举措,正是伊莱克斯区域重组的前兆。未来,公司将把更多资源投入到核心增长市场。
强化欧洲优势
作为欧洲本土品牌,伊莱克斯将重心回移、守住大本营,是稳健且正确的战略选择。无论在渠道、品牌还是服务体系上,伊莱克斯在欧洲仍具明显优势。
伊莱克斯集团在中期报告中指出,虽然欧洲、中东、非洲市场增长放缓,但作为集团业务的重要基石,这一地区仍具规模与成本效率优势。
在美国和欧洲,伊莱克斯面临价格压力与销量放缓的困境。与其在亚太地区分散资源,不如聚焦熟悉的市场,提升运营效率与盈利能力。
未来的增长点在哪里?
对伊莱克斯而言,亚洲市场权重下降后,必须迅速守住欧洲大本营,并通过“情感营销”与品牌价值重塑重新赢得消费者。
2024年,伊莱克斯在欧洲、中东及非洲市场表现良好。根据集团财报,欧洲市场贡献了约58%的销售额,仍是核心收入来源;亚太、中东及非洲合计仅占约17%。
随着欧洲市场趋于饱和,中东与非洲正在成为伊莱克斯全球业务的“新兴增长极”,也是其下一阶段的战略扩张重点。
伊莱克斯的转向并非个例。面对全球家电行业竞争加剧、成本上升的大环境,行业已从“扩张期”进入“整合期”。
以稳为先,守住营收与利润,在核心区域形成优势、不盲目扩张,才有机会在下一个周期实现反转。
能否翻盘尚未可知,但伊莱克斯根据市场变化主动调整战略,这本身就是“翻盘的底气”,也展现了百年企业的韧性与定力。
加载中,请稍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