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99公益日”:争议与答案
腾讯“99公益日”:争议与答案 采写/陈纪英 做公益的难度,并不会小于做生意。
腾讯“99公益日”:争议与答案
采写/陈纪英
做公益的难度,并不会小于做生意。
顶着中国首个互联网公益日的名头开场,腾讯“99公益日”行至第七年。
作为发起者的腾讯既在打破,也在被打破;既在重构,也在被重构;甚至还要被架在火上烤——相比简单粗暴地直接掏钱,这场动员多方参与的全民公益实验,其复杂程度和操盘难度,也许远远超过了腾讯入局时的最初想象。
商业主体与公益平台的角色冲突,募捐效率与公平规则的两相兼顾,全民公益和理性捐赠的反复权衡,这些都是腾讯要面临的挑战、要修补的短板、要平衡的矛盾。“99公益日”艰难跋涉的六年多,某种程度也是腾讯对于这些问题的求解史。
随着2021年“99公益日”的到来,腾讯和腾讯公益又一次被置于“聚光灯”下,被点赞也被质疑。根据最新消息,今年99将在配捐机制、产品体系、企业联动、公益基础建设等四个方面全面升级,聚焦共同富裕。
从某种角度讲,重新审视和剖析“99公益日”,既是观察公益现状的窗口,也是解码公益未来的钥匙。
全民公益的飙进和冷静
“假如腾讯直接捐几个亿现金,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广泛社会互动,大家肯定不会产生抱怨和不满。”2020年第六个“99公益日”结束后,在一场行业自发组织的99复盘研讨会上,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主任卢玮静发言时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从2015年到2020年,腾讯公益提供的配捐额累计达18亿元,这意味着过去6年中,腾讯每年平均投入“99公益日”项目中的金额达到了3亿。如果直接捐钱,确实简单粗暴、安全可控。
但腾讯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吃力不讨好”的路:斥全集团之力,发起每年一度的“99公益日”,倡导全民公益。顶着挑剔和责难一路前行,不断增加资金。
坦率讲,对于一个商业企业,这并非一个容易的决定。
然而艰难之后,“99公益日”的真正价值开始凸显:从2015年到2020年,“99公益日”的公众捐赠金额增加了17倍,累计筹款62亿元。如果把镜头放大到全社会来看,个人捐赠已经达到社会慈善捐款总额的三成。
激发大众公益参与热情,促进公益行业进化变革——在“99公益日”六年推动下,全民公益生态初具雏形。
当然,入局者不止腾讯。在“99公益日”的样本带动下,阿里也快速入场。2016年,蚂蚁森林上线;2017年,阿里95公益周面世。
为何互联网能成为撬动全民公益的支点?答案是重建信任。
以往,通往全民公益的最大拦路虎,就是信任机制缺失。2011年《小康》杂志一项调查显示,近九成受访者因“郭美美事件”降低了对中国慈善组织的信任度。
而互联网打造的可追踪、全公示、高参与的透明机制,恰是对症之药——在互联网公益捐赠中,事前事中事后流程可以做到全链条的透明化。比如腾讯“99公益日”数据如今已全程上“链”,每一笔善款的来龙去脉都会被记录在区块链上,捐赠用户无需担心善款被挪用。
热闹之余,更多冷思考也随之而来。“嘉年华式”的捐助只是撬动全民公益的支点,而非终点。举个简单例子:在腾讯公益平台每年募捐总金额中,“99公益日”贡献通常超过一半。
如何把“99公益日”激发的大众公益热情,沉淀为长期公益习惯?
腾讯公益的答案是针对不同的场景提供不同的产品:从捐赠场景看,一次性捐赠、月捐捐赠和一起捐等多种捐赠模式并行;从参与角度看,提供捐款、捐步、答题等新兴多元化轻量级方式……
这其中,月捐产品因立足“细水长流”,甫一上线就备受关注。2020年腾讯公益平台上,广东省的月捐用户数接近4万。
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金锦萍对月捐模式颇为看重,“月捐构建了持久稳定的支持群体,是一种价值观的共享,受到客观因素影响很小,使得公益组织有底气规划长期发展战略”。
更多尝试还在推进。今年“99公益日”首次从3天扩展到10天,从9月1日持续至9月10日,其中9月1-6日的“主题日”分别聚焦青少年成长、乡村教育、生命救助、科技助老、共同富裕以及碳中和六个主题,也是为了广泛提升大众参与度。
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郭凯天称,今年“99公益日”要把几天内的密集行动,变成365天的细水长流。
在全民公益之路上,除了一路加速猛飙油门外,腾讯公益也会不时踩踩刹车。
2018年“99公益日”,一个名为“冷静器”的组件上线,提示用户在捐款前,多想想、多看看、谨慎捐款;2020年“99公益日”,为了公平分配配捐额,激励更多小额捐赠人,腾讯又临时把单笔捐赠限额降至200元。
上述举措公布后,一度引发业内刷屏热议。更有网友戏称冷静器是“首个拦着不让你捐款”的互联网产品。的确,在信奉流量为王、数据为核的互联网圈,这样的操作太过反常。
但“冷静”过后,上述举措初衷并不难理解:冷静器一方面推动用户养成理性的可持续性的公益习惯。唯有想明白了,才能持久参与;另一方面,则可以倒逼公益机构走向透明化、专业化,真正获得大量理性用户的长期捐赠支持。
飙油门与踩刹车,都是着眼长期,不求一时数据好看。
捐赠“马太效应”破局之辨
公益机构拥抱“99公益日”的热情,不亚于商家参与双11。
2020年“99公益日”,参加的公益机构接近1万家。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中国在册登记慈善组织也就1万家左右。换言之,能来的公益机构多数都来了。
公益机构蜂拥而至,是看好“99公益日”强大的筹款能力和品牌放大效应。北京瑞森德社会组织发展中心的调研显示,中国78.1%的社会组织处于“缺钱”状态。而不少偏居一隅的公益机构,更是借道“99公益日”,破圈在线链接了更多捐赠人,找到生存和发展之机。
山东省泗水县微公益协会(以下简称微公益)就是其一。2016年,孙建涛创立了微公益,聚焦精准扶贫。彼时泗水县还没摘掉贫困县的帽子,本地人囊中羞涩,捐赠能力不足。为了解决资金困境,成立当年,微公益就参与了“99公益日”,筹款30多万。到了2019年,其筹款额更是高达591万,一度占据其年度筹资总额的八成,而孙本人也在今年名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然而放眼行业,虽然公益捐赠大盘一路膨胀,但资源分配想要实现绝对公平却并不容易。
“99公益日”链接数万个项目、上万家机构,大众情绪也更易共情那些泪点项目和头部机构。如何缓解“马太效应”,兼顾效率和公平,一直都是腾讯公益和“99公益日”必须面对的大考。
腾讯破题方式之一是扩容参与机构、丰富项目类别——2020年,“99公益日”仅民生类募捐项目就超过1万个,今年则覆盖共同富裕、教育助学、生命救助、银发科技、碳中和、青少年体育等类别,更多垂直领域的专业机构有机会走到高光之下。
与此同时,促进草根组织与头部机构的合作,也有利于公益资源的再分配、均等化。易善数据的统计显示,2020年慈善会体系在“99公益日”所募资金中,自用善款仅占8%,流向政府部门22%,剩余七成都输血给了民间组织。
基于此,南都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论坛创始人徐永光多次公开提醒,草根机构不妨主动搭上慈善会等,通过官(办)民(办)合作,提升在“99公益日”中的曝光度和认可度。
善于合作的草根机构已经有所收获——2019年“99公益日”,有1200家草根组织,挂靠40家地方慈善总会联合劝募,累计募捐额约8亿元,平均每家筹款额67万元。
另一方面,对于挪款套捐、拆单套捐、机器刷单、行政摊派等违反平台规则的行为,腾讯则严明立场、重锤出击。
今年7月,腾讯公益发布“2021年99公益日规则”,称如有机构涉及上述行为,将采取包括“警告、公示”、“列入平台黑名单”、“收回其提供的配捐和激励”、“向有关部门汇报,并向公众和媒体通报”等措施。
不仅会“上网公示”,而且会“上链记录”,各种造假伪劣行为将被永久记录在区块链,为日后司法追责提供证据支撑。
当然,要孵化出公平高效的公益资源分配生态,并非一日之功,也不能仅靠腾讯单打独斗。这是一场持久战、全面战。
互联网公益总动员
如果说推动全民公益践行社会责任,是腾讯主动为之的使命。那么遭遇质疑和压力,则是其必须承受的宿命。
腾讯在这条路上显然还想走得更远。今年4月和8月间,腾讯先后宣布投入两个500亿元,分别启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和“共同富裕专项计划”。
郭凯天称,腾讯植根在中国,得益于时代,投入1000亿用于可持续社会价值和共同富裕事业,是腾讯心之所至,理之当然。
“在一个有着14亿人口、GDP超过100万亿元的国家,这点资金只是沧海一粟,需要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这笔钱受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只有充分发挥好它的效用,才对得起社会的支持与期望。”郭凯天如是阐释决策逻辑。
这不难理解。当一家企业成为国民级企业,参与公益慈善就是其必然使命,全球巨头的归途和终点,都是公益。适度公益对于企业长期发展,也并非牵绊,关涉到品牌形象、人才引进、社区融合、政企关系、员工凝聚等。
从外部来看,政府在倡导共同富裕,中国哲学也奉行“财聚人散”,单纯的挣钱能力并不能赢得公众敬意,腾讯要做“一家受人尊重的公司”,公益慈善就成了必然选择。
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当一家商业公司,纵深一跃投身公益大潮,践行社会价值可持续化,它的角色到底该如何定位?
首先,这取决于其能力水平和发展阶段。
企业初创期,公益不过是商业的寄生物和附属品,比如带来就业和税收等。
当企业积攒了巨额财富之后,公益逐渐跃升为其战略级业务。所以,马化腾把腾讯公益界定为“企业的根基,是成长的底座,它绝不是点缀”,也并非虚夸。
其次,则是捐资源捐能力——今天的公益,需要利用商业化的专业运营手段,也需要加持硬核技术。从这个维度来看,高科技巨头更应躬身入局,而不是仅仅掏钱了事。
而且,政府方面也在召唤互联网入场。早在2018年,民政部就发文,致力于推动区块链等“互联网+”技术,在公益领域落地应用。上呼下应,互联网巨头也不该推诿责任。
每年“99公益日”,都堪称腾讯产品、技术、组织的一场总动员。2021年99期间,围绕青少年成长、乡村教育、生命救助、科技助老、共同富裕以及碳中和六个主题,腾讯成长守护平台、腾讯会议、微保、腾讯视频、腾讯新闻、理财通等30余款产品和业务将共同参与发力。
上述产品,最初未必为公益而生,但却可以为公益为用。据媒体报道,后续腾讯的产品与技术还将陆续开放,常态化为公益组织提供“数字化工具箱”。
而能力的开源得益于组织架构的有效保障。今年4月,腾讯在企业发展事业群下,单独新设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并由多位总办成员共同管理和领导。上述事业部成立后,可以集中力量干大事,更长期更宏大的公益布局得以落地,同时也利于公司开放视野,链接更多外部资源助力社会责任践行。
另一方面,在公益生态的打造中,社会各界也有待达成一个共识——企业并非万能。
以“99公益日”为例。腾讯涉及资源贡献、社会动员贡献(包括动员和力图让公益破圈)和规则贡献,腾讯角色是发起者,是连接器,是统筹平台。这意味要理清其能力边界,比如作为商业主体的腾讯并非执法部门,即便99活动中,有机构和项目涉嫌违规违法,腾讯只能采取监督、劝导、适度处罚,但却无权采取任何强制措施,必须求助于媒体、公众、司法机关介入。
多方参与平台共建已成为常态。今年上半年起,腾讯公益启动活动规则调研,邀请专家和一线从业者共商规则优化。7月上旬,腾讯公益发布“2021年99公益日规则”,新规分为四个部分:机构和项目准入规则,腾讯基金会配捐规则,企业配捐规则,平台倡导和监督。
确实,一个大型公益平台涉及了更多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和博弈,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只有不断优化与时代的需求相匹配,才能呼应不同时期的历史使命。
在这个过程中,以互联网之力去探索全民公益、科技公益的终极边界,将是互联网企业的责任和使命所在。腾讯等一众趟路者,如今行至中途,前路依然漫长和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