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佳缘集团发布婚恋观调查报告《中国式相亲之父母篇》:子女对相亲说“NO” 父母不认同是“逼婚”
11月17日,百合佳缘集团发布了最新的婚恋观调查报告——《中国式相亲之父母篇》(下称,报告)。该报告通过父母的角度立场,分别从父母对子女婚恋的态度、认知以及参与度等问题,深入探讨中国式婚恋的内在意义。
11月17日,百合佳缘集团发布了最新的婚恋观调查报告——《中国式相亲之父母篇》(下称,报告)。该报告通过父母的角度立场,分别从父母对子女婚恋的态度、认知以及参与度等问题,深入探讨中国式婚恋的内在意义。
在倡导婚恋自由的发展趋势下,父母是否应该参与子女婚恋的问题一直广泛被讨论。据悉,此次《报告》正是围绕着“中国式相亲”的话题,对“父母参与子女婚恋”的情况,包括“父母对子女婚恋的焦虑感”、“父母对子女的对象有着怎样的考量”?“父母是否应该为孩子介绍对象”、“父母参与子女婚姻是否属于逼婚”等等展开了问卷调查。
百合佳缘集团执行董事 CEO吴琳光表示,此次《报告》通过父母亲对子女择偶的婚恋要求变化,深入分析了时代婚恋意识发展的转变。“目前,顺应婚恋意识的发展趋势,百合佳缘集团已布局了婚恋交友、婚礼、情感咨询等一站式婚恋服务,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情感服务。”吴琳光介绍说:“未来,百合佳缘集团将继续深耕婚恋行业,提升服务质量,为有婚恋需求的单身人士提供更优质、更多元的婚恋交友体验。”
此次《报告》,通过阐述父母在子女婚恋中所扮演的角色与作用,掀开“中国式相亲”婚恋背后的面纱:25-30岁,是父母觉得子女的最佳婚龄;但子女迟迟未婚,导致父母的焦虑程度蹭蹭往上升;性格、上进心成为了男女双方父母对孩子择偶的重要指标;超过六成的父母,都曾为子女介绍过相亲对象;父母参与子女婚恋,为的是他们能够生活圆满。
25-30岁为最佳婚龄 父母只愿孩子早日成家
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婚恋思想下,大多父母都希望子女早日找到归宿,完成人生的重要事项。《报告》显示,25-30周岁是大多数父母认为是子女的最佳婚龄。“三十岁”是人生历程的重大关卡,其中四成单身人士的父母认为,子女的最佳婚龄在30周岁前;25岁的结婚年龄,也有不少父母认为是最佳的婚龄,尤其女方父母占比达到40%,略高于男方父母35%的比例。
在崇尚自由恋爱的当下,也有不到一成的父母相对“佛系”,没有对子女的结婚年龄有过多想法,不想给予子女太多的压力。
在传统文化里,孩子迟迟无法解决婚姻大事,会被父母视作一件自己未完成的事情,这种未完成感容易导致他们产生紧张和焦虑。调研数据中,关于子女单身这件事,42%的男生父母和25%的女生父母会感到焦虑。
作为父母焦虑的来源,单身子女们对父母的情绪变化感知十分敏感。55%的单身男性与43%的单身女性,都能从父母身上感到焦虑。有趣的是,日常的唠叨是父母的杀手锏,导致子女们不胜其烦,进而错误地感知父母们的焦虑感,这也是孩子对父母焦虑的感知,要超过他们自身感知的重要原因。
父母的催婚,并不为了掌控孩子的生活,而是来自基因中对子女婚恋延续的使命感,让他们产生的一种美好愿望。数据发现,希望看到子女早日成家立业,是父母“催婚”的最大动力,超过三成的比例占据了首位。
父母为孩子成长路上遮风挡雨,但不可能永远让女子处于自己的保护下,所以有三成父母最单纯的想法是希望自己老了后,子女能有人可以相互照顾、相互依靠,能够替他们继续走下去;此外,子女对婚恋的主动性差,也让近三成的父母不得不在背后推他们一把。
七成父母接受子女“姐弟恋” 仅3%子女完全认同父母标准
子女的婚恋大事牵动着父母的神经,但他们对子女对象的条件考量中并不会“马虎”。《报告》显示,50%的男生父母与45%的女生父母,将“对方的性格”视为子女选择婚恋对象的首要条件;还有42%的男方父母和53%的女性父母更加看重对方的“上进心”。
除此之外,双方父母还会因子女的角色立场而产生较大的看重度差异,其中男方父母比较看重女方的年龄、爱好、婚史等情况;女方父母则更在乎男方的职业、学历、经济条件等。
除了上述的考量因素,传统婚恋观念里处于敏感地带的“姐弟恋”,曾给不少子女的婚恋缔造无形中的阻碍,随着时代婚恋形势不同,也带来了新的变化契机。《报告》显示,超过七成的父母能够接受子女“姐弟恋”;转变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完成,也有近三成的父母对子女进行姐弟恋坚决说“不”!
经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两代人,在婚恋的认知上存在着差异,因此父母所认重的婚恋条件,并不能完全代表着子女对伴侣的择偶标准。其中,24%的子女对父母的考量条件完全不认可,认为存在巨大的认知差异,仅有3%的子女是完全跟父母一致。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婚恋的选择标准上,部分子女与父母还是心有灵犀的,45%的子女择偶标准与父母的要求基本相近。
六成父母为孩子介绍相亲 不到两成子女乐意接受
“皇帝不急太监急”完美地诠释了父母对子女婚恋的操心之意,甚至不得已亲自下场参与子女的婚恋事项。《报告》显示,六成单身人士的父母表示曾给子女介绍过相亲对象,其中男生父母介绍过的占比64%,高于女生父母的56%。在目前“男多女少”的婚恋现状,男方父母显然要比女方更加着急。
在子女心中,父母参与到自己的婚恋,这并不见得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调查数据中,希望父母给自己介绍相亲对象仅不到两成的比例,道出了儿女们的心声。
由于不少子女对父母参与到自己的婚恋持有不同的看法,双方在婚恋认知上产生了明显的差异,进而导致了“逼婚”的说法。《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父母认为,为自己子女的婚恋操心是本分,并不认为这是“逼婚”行为。
即便子女多么不理解父母苦心,但他们依然尽心尽力,因为看到孩子幸福是最初心的愿望。《报告》显示,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孩子生活圆满,是五成女生父母和三成男生父母最大的愿望;还有超两成父母考虑的是希望趁自己有能力时多帮孩子。
此外,希望借此与孩子有更多交流时间、了解孩子的感情、跟上孩子的观念和想法也是不少父母的考量,或许从未对子女谈及过,但爱子之心却以另一种方式体现了出来。
在获取相亲的途径中,父母更加依赖熟人间的资源互通。调研数据显示,熟人社交是父母最重要的相亲信息来源,其中61%的途径是通过同事、同学的聊天当中所了解信息;还有43%的途径则是打亲朋好友的注意;还有社区、居委会也是不少父母的选择。
除了婚恋前期的相亲安排,婚恋中愿意分摊子女的实际负担,才是父母对孩子表达深爱之意最直白的方式。《报告》显示,对于子女的结婚费用,四分之三的父母愿意尽最大努力,能承担多少就承担多少;另有超五分之一父母表示只愿意承担一部分;仅仅只有3%的父母,对此是毫无表示的。
当一位毫无血缘关系的新成员融入到家庭,其中的相处之道是困扰所有人的难题,为此有不少父母为了孩子愿意做出让步。《报告》显示,近六成的父母明确表示,不愿打扰子女的婚后生活,不与他们住在一起。
角色换位思考,强调理解与包容
父母往往认为必须要找到另一半,组建家庭,生儿育女,才能被视为一个整体。反之,这对父母来说则是一件未完成事件,这种未完成感会给父母带来一种紧张感和焦虑。然而,长期以来倡导的晚婚晚育婚恋思想,深深扎根在子女的心中,已然成为了一种自觉性的意识,使得父母一时间也难以撼动他们的想法。
面对子女的单身,父母会自觉担起子女婚恋的职责,为他们出谋划策。他们经历了那个物质匮乏,且保守的年代,所以在一部分父母看来,爱情并不是必需品,着眼于柴米油盐的生活,才是长期维系婚姻的纽带。但成长于物质充盈时代的年轻人,更加注重于精神上的满足,憧憬“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爱情,所以爱情追求显得更加多元。
婚恋认知的差异,都是立足于双方各自的立场,做出自认为是最正确的观点,因此难以做到双方的目标一致性。百合情感研究院情感咨询师周佳分析称:“由于中国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边界感,父母往往会以自己是为子女好的角度出发,从而对子女形成了所谓传统价值观形式的约束,因此子女会在其中感受到自己的想法没有被完全尊重,从而更加强调自我个性和想法的表达,导致和父母想法产生更多的不一致性。”
他们之间的辩战,没有“谁对谁错”的结果。婚恋上的意识冲突,导致现代和传统的两辈人进行长期的拉锯战。即便是认识到代沟的存在,父母还是会把子女的婚恋看做是自己的责任,也许是过于直白的表达方式,难以得到子女的认可,却无法掩盖他们对孩子的深切爱意。
周佳建议,子女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在寻求自我精神独立的同时,努力达到自我经济独立,学会理解父母做所有事情的初衷,和父母之间以平等、互助、互相给予空间感的思维方式来相处。